“杨尚书,我倒是有个建议,不知您想不想听?”
朱瞻壑微微一笑这才说道。
朱瞻壑也不再绕弯子,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道。
“太子客气了,您如果有办法能帮到我们就太好了,这段时间我们为了选官的事,也是焦头烂额,地方上又全都在要人,我们也是拆了东墙被西墙,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问题!”
杨士奇说到这里也苦笑一声道。
杨士奇看到朱瞻壑这么有信心,也不禁笑道:“太子有把握就好,等到银行顺利的发行纸币,接下来咱们大汉的纸币一统,百姓们无论是生活还是经商,都要方便多了。”
当然这种吏转官前途有限,一般最高只能做到七品,普通的只能八九品。
明朝前期的时候,因为官员缺少,所以小吏任期年满九年,再通过三场考试,小吏也是可以做官的。
后来随着国家的稳定,科举录取的人数越来越多,连举人都寻不到空缺,小吏想要做官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基本被排除在官场之外了。
“这……”
朱瞻壑微微一笑道。
“放心吧,咱们虽然强制将其它货币换成汉圆,却没有规定时间,而且处罚也不重,就算有人不满,也引不起什么大乱子。”
杨士奇再次问道,之前强制使用汉圆时,他就担心会引发百姓的反感,万一因此闹出什么乱子,对刚刚成立的大汉来说也绝非好事。
“那我可就直说了!”
但在大汉却不行,因为大汉缺少读书人,当初朱瞻壑虽然给朱高煦送了不少读书人,但这些早就是官员了,而后来的那些移民,大都是穷苦人出身,绝大部分都没有读书的机会。
“杨尚书,听说你们吏部最近打算选官,到底打算如何选,该不会是举行科举吧?”
立国之后,大汉各地的行政机构也因此发生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总的来说,地方上的行政机构还是有三种,
各地的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也都需要大量人手填充,所以吏部现在也需要从民间选拔人材,如果放在大明,直接举行科举就是了,根本不怕缺人。
所以就算杨士奇举行科举,恐怕有资格参加的人也不多,想从中选拔出有用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朱高煦称帝,杨士奇位列国公,同时官拜吏部尚书,主管着大汉官员的人事选拔,号称是六部之首,这也符合杨士奇的身份。
杨士奇显然也对小吏抱有偏见,觉得这些小吏出身低才学浅,根本无法胜任太高的职位。
“杨尚书,学问好就一定能做好官吗?”
朱瞻壑倒也不急,而是对杨士奇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