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文宝斋经营如何?”王羲之喝了口茶,问袁掌柜。
“回将军话。”袁掌柜说,“原畴城内现共有十五家经营文房四宝的店,靠着将军的名望和我们货真价实的货物,我们王记文宝斋的生意是最好的,利润均按季上报上交总店,将军要不要查看本店帐册。”
王羲之摆手道:“不必了,我只是随便问问,我不是来查账的,是来参加天长纵横书会的,之前就给了你信了,说说你了解到的本次书会的情况。”
“是,将军。”袁掌柜拱手道,“根据我的了解和黑土社在原畴城的几位墨者送来的消息,情况是这样的。”
本次书会,由太学主办,参加者有三百多人,近一半是天长的太学的博士和太学生,另一半分别来自天长国和大宁国、正洋国、安元国的各派书法名家和各国有名士子。
像王羲之一般的书法名家共一十九人作为贵宾,也是书会比赛的评委,评委评了年轻士子之后,评委也要进行书艺比试,不列名次,交由现场所有参与者公议品评,这对书法名家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在这一十九位名家评委中,已有三人公开扬言要与王羲之比试行草书,一决高下。
这三人,一人叫彭一大,五十岁,官居天长国中书令,擅长草书。
一人叫张艺,四十岁,是天长国太学博士,擅长行书。
还有一人叫白普,三十岁,来自正洋国,豪门士子,无官职,擅长草书。
“将军,此三人公开挑战于你,据说各自身怀绝技,名头也不小,将军不可小觑。”袁掌柜最后说。
“嘿嘿嘿——”王羲之冷冷一笑,“有人挑战,这是好事,否则,我自己跳出来,别人会说我过于狂浮,如此甚好,当然我也不会小觑他们,但我一定会胜过他们,大宁眼下武力逊于天长,文力可不能再被人小瞧了,书会上见吧。”
三日后的上午,一身华服飘逸的王羲之来到了天长太学园。
这地方是第一次来,十五年前那次书法交流是在新开张的王记文宝斋,不过是个小范围的交流切磋,而这次是来到官学太学园。
和都城相较类似,天长的太学园比大宁的太学园宽阔一些,看样子也有上百间房,七八百室,花草树木也有,不过不多,只是点缀而已,不像大宁的太学那样房屋掩映于树木之中。
据说天长太学有二千多人,比大宁太学的三千多人要少了不少。
不过,今日书会,太学园内车进车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在门吏处一报出王羲之的名号,几名书吏立即起身,看着王羲之,眼里放光,恭敬地行礼道:“将军足下,幸会幸会!”
“王将军,这边请!”一个漂亮的领路侍女走过来恭敬地行礼道。
在侍女带路下,穿过几个院落,来到一处宽阔的院坝,一看,嗬,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