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魏延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再细细的看着整个大关中的舆图,竟有5条道可由雍凉(现今陕甘)出发,直插汉中。
阳平关只是其中一处,另外4道,山路险峻,甚为难行,因为并无现成关隘。
之前,从汉中返回南阳,临行前,叮嘱太史慈派兵防守该4道。
现在一看,太史慈的兵力根本防守不了这么多道口。
如果西凉铁骑此时从大关中出兵,五路齐发,汉中凶多吉少。
魏延急忙叫过传令兵,再派几个护卫护送着传令兵返回,让他们告知郭嘉、赵云他们:撤出大坝关,可退至巴峪关一带防守;之后,急速回援太史慈,尤其是关中至汉中,汉中一方的5道关口处。
事实上,汉中的情况,和魏延猜想的差不多:剑阁已失,大坝关已失,雍凉集团已到了五道入口处,正准备五路联击。
一时之间,汉中,危如累卵。
当传令兵出去后,魏延久久思索着:“到底是何人领兵攻汉中?
不会是刘备诸葛亮他们吧。”
恭喜魏延,又猜对了!
还真是刘备诸葛亮他们。
在上回刺杀徐晃、周仓失败后,刘关张诸葛亮几人,直接投奔益州蜀地的州牧刘焉去了。
到了益州后,刘备对刘焉说,有事路过益州,只在此借住几天。
刘皇叔和卧龙联袂前来,可把刘焉高兴坏了,拿出十二分的热情热烈款待。
在益州,刘备再一次发挥了其与生俱来的专长:忽悠,往死里忽悠。
当时在南阳,能让那些本来就朝廷痛恨至极的,刚安定下来的流民,对刘皇叔死心塌地跟随,可想而知刘皇叔的忽悠能力有多强了。
结果,半个月都不用,益州刘焉,刘焉的命令则爱搭不理。
这就尴尬了,借着借着就成主人了。
历史上,纵观刘备一生,都是一路“借”过去,每借一地都要拐一票人马,撸一笔地盘。
借的最大的地盘是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刘表儿子好说话,乖乖献上荆州,刘备表演了一出叔侄情深的戏码;刘璋意图反抗,刘备图穷匕见,直接开抢益州。
随着魏延的穿越过来,历史走向不知不觉已经发生了转变,比如刘备已经直接要到了他的终极地盘:益州成都,此时正将目光瞄向汉中。
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立刻整顿兵马,意图出兵汉中。
诸葛亮的原话是:“主公发兵汉中,取汉中后,南可下南阳,取荆襄;北可出关中,取雍凉;待天下有变,出洛阳,匡扶汉室。”
泥妹,文化人就是文化人,非得把抢江山也要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只换实控人不换公司招牌,难道就不是抢江山?
刘备不带一点犹豫的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
南阳太令刘备念念不忘了。
占据益州、汉中后,只要再占据了南阳,以南阳的人口钱粮以及南北枢纽的地利,只要不犯错,基本上等于天下我有了。
因此,刘备的计划是,取了汉中,再顺汉水直下南阳,打魏延一个措手不及。
15天前,刘备、诸葛亮尽起蜀地大军20万,兵分两路,兵发汉中。
但为了防止刘焉的少数势力反扑,这次就留刘备看家,由诸葛亮统领出征。
一路由张飞领兵15万,走金牛道,作为主力;一路由关羽领兵5万,走米仓道,作为侧翼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