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看到魏延信使,心里想的却是:“讨伐董卓大军,万万不可让魏延参与。
不然,以其人望、威望,势必为联军共主。
若其借讨董贼之时,趁机占领颍川、汝南等郡,我等亦无力对抗。“
最后,虽然被隔绝于讨董大军之外,魏延还是发表了一篇《复兴汉室,讨董卓贼》的檄文。
不管怎样,道德大义必须有,该演的戏必须演。
魏延开始时候确实想趁机占领颍川、汝南等郡,但被郭嘉几句话劝阻:“
联军讨董,非董乱政,实为共争天下之鹿,利益之争也。
此时,吾等发兵占领颍川、汝南殊为不智,必至联军和董卓合盟,而合攻吾等。
颍川、汝南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合击之下,吾等必被逼退回南阳。“
魏延思考了一会,觉得郭嘉说的甚有道理,但也觉得,这是实现自己之前制定的大战略的最佳时机,于是,对郭嘉说道:“
然也!
当此联军攻伐董卓,两虎相争之时,却是我等攻取西凉最佳之机。
先占西凉陇右,若能随之,并取雍州关中,则取之;若不能,则以西凉陇右险要地带建立关城,以作防御。
西凉此时已入冬寒,此时攻击,亦有出其不意之效。
西凉和洛阳路途遥远,交通闭塞,当联军得知我等攻占西凉之时,如若顺利,我等已攻取西凉。
且,西凉,严寒荒凉不毛之地,联军亦认为此地无关紧要、鸡肋也,势必不至以此攻我等。
且,雍凉,乃董卓之根基,此时取西凉,乃为讨伐董卓,合乎天下大义。
“
郭嘉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也同意此时出兵西凉,讨伐董卓。
接下来,两人详细讨论了出兵事宜和领军人选,初步方案是由赵云、太史慈,各领5万大军,走祁山道,从祁连山的进攻陇右、凉州。
余下在汉中的10万大军,则由黄忠领军防守。
另外一方面,当董卓接到魏延的讨伐檄文时候,忧心忡忡的对谋士李儒说道:“子敬,魏延竖子,兵精粮足,若其从南阳出兵,侧后攻击洛阳,则我等危也。“
李儒,字文优,历史上董卓的首席谋士,在历史那个时空,李儒远比贾诩更受董卓信任。
李儒思考了一会,觉得魏延不会从南阳出兵,理由和郭嘉说的差不多。
如果魏延真从南阳出兵,李儒认为反而是好事,到时可以反手就和和袁绍领导的联军一起共讨魏延,则目前的困局自解。
听了李儒的话,董卓依然忧心的问道:“文优,联军势猛,我军粮草不足,该当如何是好?“
李儒思索了一会道:“洛阳八关之内,地域狭窄,不若我等撤军西都长安,据潼关而守,以雍凉两州为根基,关中平原可供充足粮草,祁连山河谷可供良马。
如此,进可以此攻取天下,退可挟天子而令诸侯。“
董卓想了想,接受了李儒的意见,又问道:“当此之时,魏延汉中出兵西凉乎?“
董卓还是有着足够的军事敏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