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6章 (7)(1/2)

“想上天”的年轻人

小账本里看发展

“想上天”的年轻人

两个月前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嫦娥六号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这是中国第二次在月背着陆,此前从未有其他国家在这里软着陆过。

与此同时,地球轨道之外的鹊桥二号打好配合,为嫦娥六号的探月工程任务在地月间架起“通讯之桥”……星空之上,我国航天事业正描绘着壮阔图景,人类对宇宙最前沿的求索持续前行。

从新材料、控制软件研发到精密结构车间,无数航天人在各领域发挥着“光和热”,共同演绎着一场团体接力赛,航天员和航天器得以“手可摘星辰”。

航天科技融合了多个学科和工程技术,集中体现着国家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我国航天技术为何能走在最前沿?有这样一群梦想着“上天”的年轻人,从他们记录新材料研发的“小账本”中,答案见微知着。

“干别人没有的,解决下一代产品无材可用的难题”

在航天三院306所先进耐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研制团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条“初心炙热,铸就航天神剑;匠心磅礴,必成国之重器”的条幅。

前不久,得到获奖消息的柯博士站在条幅下,手中紧握着那份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通知,向记者诉说起几年前做出决定的那个午后。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材料研发承担着推动航天装备升级的重担。几年前,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部门的研发成果没搭上航天任务的“列车”。部门研发要何去何从,大家心里都没底。

柯博士说,彼时团队负责人带领大家形成了共识:从多个方向瞄准下一班“航天列车”,就像养上一群“小猪崽”,最壮实的那头肯定能冲出重围赶上车。

材料学是一片蓝海,耐温性、强硬度、延展度等性能都是一朵朵“浪花”,只有在海浪中踩准合适的浪线,冲浪板才能立得稳。因此,研发新材料并非选择题,而是要饱和式研发。多种材料并行研发的策略,确保至少有一条路线能够成功。

在新材料这条赛道上,从不同的跑道出发,“饱和式”研发团队都有着同样的目标——搭上下一趟“航天列车”。

瞄准现有技术的薄弱环节,考虑到耐高温领域绝对是未来的方向,柯博士认领了耐高温结构复合材料这头“小猪崽”。“干别人没有的,解决下一代产品无材可用的难题。”回忆起当时的决定,性格乐观的柯博士说。

剑指高峰,铆足干劲。带着搞点大事的决心,柯博士与团队就这么出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s6088.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