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秘密见夏平,这次沒有了当初的趾高气扬,低下身段请求仁义军进攻印度支那和缅甸。
当然许下了大饼。
夏平态度诚恳,没有明确表态,只说仁义社对欧州不了解,现在要和领导集体多研究研究。
德国人也知道单凭那些口头承诺根本无法打动夏平,可当前在物质上他也提供不了什么。
夏平却无意中说起想将西川的大学做个整合,将有些散小的学校整合成综合性的大学。
德国人1听有戏,物质过来不了,人才总还是有的。
现在德国在战争期间,年轻人有的进入军队,有的进入工厂矿山支援前线,大学生数量大量下滑,教师除了应用于战争的人才外,许多基础科学的大学教师都闲置。
大学教师的工资并不低,在战争情况下这笔开支政府并不少。
战争现在打成相持战,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并不知道,如果仁义社需要这些人才,可以1举数得。
首先,教师的生活有了保障,政府为此节约1笔不小的开支,而仁义社属于帮他们养人,1但战争结束,那时才回去也不迟。
其次加强了与仁义社的关系,是说服仁义社加入德国阵营仅有的1点砝码,即使不成功,最低限度也要让仁义社保持中立。
其3,德国在仁控区的矿山、金属冶炼出产的产品,以前是出口回国,现在无法运回国,产品已大量积压,此时也迫切需要仁义社帮助消化这些产品。
德国人是最早参与仁义区工业建设的,他们看着仁控区1步1步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从没有1点工业基础,才经过56年,就打下门内齐全的工业基础,虽然还很弱小,但每1步都那么不容易。
他们做到了,这是1群有理想的人,让德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德国人在为仁义社网络人才,仁义社也通过各种渠道在德国及欧州网络人才。
南洋华侨非常爱国,祖国的现状让他们非常痛心和无奈。
自从他们在仁义区投资后,与边远的仁义区就有了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更是对仁义社增加了了解。
因此,当听说仁义社要办大学,这可是教育救国啊!华侨们更是积极参与,有的捐款,有的联络师资,有的捐教学器材,拳拳爱国心青天可见。
做这些事南洋华侨有优势。
本地的商人见华侨如此,又怎甘落人后,更是积极捐款。
西川本来也有几所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洋人办的西川大学。
现在仁义社要办1所自己的理工大学,培养自己的人才,洋人更是想增加影响力,美国当即表示支持,不仅可以入股,而且可以提供师资力量。
英法刚听到德国与夏平接触吓了1跳,立即捐助1笔钱并表示愿共同办学,这是生怕仁义社倒向德国人。
英法积极参与也是为了绑定与仁义社的利益。
本来仁义社为了引进德国人才的1个措施,还在酝酿阶段1下就变成了仁义社不得不实行的计划。
仁义社立即在蓉都选址,为办校做准备。
……
进入1915年以后,袁世海见奈何不了仁义社,也息灭了消灭仁义社的心,但双方诉求不同,无法在停火上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