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好不容易生个女儿,你把她拐来当儿媳妇,好不容易生个儿子,你把他抓来干活。
简直难受啊!
……
李世民一行回到皇宫之中,李白药便跟着来到御书房。
“李爱卿觉得朕这儿子如何啊?”李二笑呵呵地问道。
李白药脸色颜色的说道:“千古奇才也!”
“呵呵,这么高的评价啊?让那小子听到,尾巴还不得翘上天了?以后这些话还是少说了。”
李二嘴上虽这样说,脸上却尽显得意之色。
这可是朕认的儿子啊,居然能在这治国、武略、才学上都有如此超人之举,自己这眼光和运气,当真是举世无双啊!
“臣没有夸张,臣之言发自肺腑,字字真心,倘若此人早出生个几十年,臣早就给他拜师了!”
李白药这话要是传出去,怕是又要震动朝野上下了。堂堂太傅,居然想要拜师一个少年,你这唱的是哪一出?
而这个时候,李白药继续说道:“如果李洛这人生逢乱世,至少也能成为一代绝世谋主,影响天下大势。”
“不过他这等人才无论出生何时,都将有一番作为。他能够生在大唐,实乃我大唐之福啊!”
“臣请求陛下,将李洛的算术学编纂成册,让天下更多的学子可以学到这门学问。除此之外,那标点符号也应当立刻推行下去,如此一来,儒学的学习门槛会大大降低,假以时日,大唐文化必将大盛!”
“臣提议对以前的典籍,也用李洛的标点符号重新修注一遍。这标点符号一出,必定能让天下所有学者和学子同时受惠。甚至主持重新编着典籍的人,都将在后世学子的心中,留下重要的影响。”
说到这里,李白药微微有些脸红。
他如此支持李洛,未尝没有让自己来编着典籍,名传后世的想法。
能够流芳百世,这对任何一个学者来讲,都是一件难以抵挡的诱惑,这是一个小小的私心。
而李世民丝毫不在意这些,既然重新编着势在必行,让谁主持不是主持?放眼整个朝廷,能在儒家学术上胜过李白药的,也是屈指可数。
他贵为太傅,又对朕衷心耿耿,此事非他莫属了啊!
李二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既然是这位在大唐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人,提出这样的意见,也就没什么可迟疑的了。
李世民当即下旨:“李白药接旨!”
这话一出,李白药神情一振。
“臣在!”
“朕命你在朝廷之中挑选人手,重新用标点符号编着各项典籍!”
“微臣领旨!”
李白药面露喜色,赶忙点头答应。
这可是送上门的功劳啊!这种工作对他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找一些合适的人手,把标点符号的用法告诉他们,剩下的都由他们去完成。
可完成之后,主要的功劳都是他的,跟着流芳百世的也是他的名字。
这可比什么爵位还更吸引人啊!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好了,以后编着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随时去找李洛沟通吧!”
看到李白药的神情,李二也是满意无比。
这些文官就是比武将容易满足。
文官要的无非就是名和利嘛,这种东西自己轻易就能给,像现在这样,让他们去干活,还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
那些武将可没那么好打发啊,不给出什么爵位,就无法填饱他们的胃口。
不过说起来,也主要是因为李洛给的东西诱惑力太大,对世人的影响太大,这才会使得李白药这等大儒都兴奋得有些忘乎所以……
“只是陛下,这重新编着典籍好说,可是等到这些典籍颁布出来,李洛看到这上面的标点符号后,陛下的身份怕是难以继续隐瞒下去了啊,你看……”
这个时候,李白药还很贴心的回答道。
“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朕自有打算。”
李二信心满满地说道,李洛他就是个老色批,纯纯的老色批。
自己给他送上了豆卢熙悦,还把自己亲生女儿都给梭哈了,总能填饱李洛的胃口了吧?
就算是不够,漂亮女子不还是有的是,慢慢来继续送呗。
送多了,还怕他不就范?反正李二他是不信。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这个道理。
等有了媳妇做铺垫,李洛进入朝堂之事,那还能跑了?
“陛下,臣还有一事!”
这时,李白药说道,他也是因为标点符号和算术的事情兴奋过头了,差点把最初的正事给忘了。
“我大唐今年恢复了科举,为朝廷笼络了大量的人才,可是还有件事情让臣甚是忧心啊!”
李白药人品耿直,敢于直言上谏,李二一听他的话,也郑重了起来。
“爱卿有何忧心之事,尽管说来就是!”
“是,陛下。”
李白药拱了拱手说道:“我大唐此次出了李洛这样的状元,又笼络了大量的人才,原本是天大的好事,可除了李洛这个状元没能入朝为官之外,还有件美中不足之事。”
“由于刚刚恢复科举,积压的人才太多,除了被朝廷录用的千余人之外,尚有不少名落孙山之辈,都是小有才学的有志之士,假以时日,他们都能成为朝廷的可用之才。”
“可他们大多都是寒门子弟,家里的条件未必能支撑起他们参加第二次科考,如今新唐刚立不久,百废待兴,朝廷正事用人之际,臣以为应当设法安置这些考生,避免人才的大量流失。”
本来这种落榜生是常有的事情,旁人大可不必费心,但李白药却是惜才,也算是为朝廷尽心尽力,见不得有志之士无用武之地,见不得朝廷人才流失。
可问题就是李白药也找不到安置的办法啊!
李二听了颇为认同,自他登记以来,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其一就是以突厥为首的大唐周边问题,这些马奴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随时想要对这大唐来咬上一口。
其二就是民生问题,百姓经历过前朝的战乱,日子刚刚稳定下来,有不少地方的百姓还是食不果腹,朝廷还需拿出举措改善生计。
其三就是这五姓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