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一线天,线天在文殊洞下方。只见一条羊肠小道,夹在两山之间。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0.5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抬头望,只能看到一线蓝天。
清朝诗人李斐写下诗句:“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可见一线天的险峻。
迎客松,学名黄山松,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玉屏景区,地处海拔1680米处,倚青狮石破石而生,树高10.08米,树围2.24米,树龄约1000年。迎客松如同热情好客的主人展臂盛迎八方来客,以其矫健挺拔的神姿位列“黄山十大名松”之首,是黄山“五绝”之一,享有“国宝”和“天下第一松”的美誉;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安徽省委选送的巨幅铁画《迎客松》陈列于安徽厅,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移往人民大会堂接待厅,作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1990年12月,迎客松作为黄山重要标志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1994年,书画家刘晖的国画《迎客松》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迎客松生长于峰顶部位,立地环境恶劣。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已构建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四护”管理机制。
一是“严格保护”。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按照上级部署定期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及认定,对古树名木及具有突出价值的树木实行应保尽保、严格保护。
二是“规范管护”。从1981年起设立迎客松“专人守护”岗位,建立了重点古树名木专人守护、定期监测、建档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和“复壮技术规范”两个安徽省地方标准。对全山古树名木逐一建档、一树一册,实行责任制、规范化管护。每年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保障经费投入。
三是“科学养护”。建立景区古树名木“专家咨询”制度,组建了由多学科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古树名木专家组,引进一名博士人才加入保护技术团队,每年对重点古树名木开展体检和会诊活动,相继实施了四次迎客松全面体检和综合保护工程,落实防虫防病、防腐防创等技术措施,促进其健康生长、延年益寿,增强其抗灾能力。同时,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运用,强化科研创新,自主研发的迎客松新型弹性支撑杆及支撑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既加大了支撑强度,又提升了支撑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是“应急监护”。建立了“一树一对策、一树一批人”、恶劣天气专报等应急抗灾防护制度,组建6支共150人力量应急抢险分队,以及迎客松保护应急小分队,配备吹雪抖雪、支撑拉纤等应急装备200余台套。建成迎客松气象观测、红外线监控报警、雷电防护、应急平台等设施,实施古树名木防断裂防倒伏技术研究和3d数字建模,构建形迎客松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护体系,确保极端恶劣天气下得到有效保护。
来到迎客松前,人们会被这棵神奇的松树所吸引,它诞生于青狮石,与青狮石背靠背,它可以长到 10 米高,尽管由于缺乏土壤,环境恶劣,但它已经在这里 \"屹立 \"了数千年,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树枝指向一个方向,仿佛在欢迎游客,而最重要的是,树枝伸向四面八方,欢迎八方来客,令人印象深刻,已成为安徽省的象征,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友好的象征之一。
虽然专家们对松树进行了实际检查,但他们只能依靠日常维护或 \"警卫 \"之间的 1:1 维护。然而,这些 \"警卫 \"是居住在松树边缘附近的松树居民的守护者,他们除了要在不足 6 平方米的小屋内全年关注松树的方方面面,还要保护未经训练的松树居民的安全!游客不得在迎客松内吸烟或擅自闯入。其实,迎客松并不是黄山松的唯一 \"特权\":风景区内有专人负责管理,将54棵松树和古树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但这些人的看护是为了养护松树,让它们继续健康成长。正是这些松树看护人的精心呵护,古松才得以继续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