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豫东地区有两个要紧的所在——周口油田和霍邱炼钢厂,这是决不能留给倭寇的东西。
按照边区党委的命令,工人们提前停产并开始拆卸设备搬运进大别山腹地,相比于国府当年仓促混乱的工业西迁,我们对工人的组织度要强得多,螺丝一颗没落下,人也一个没丢掉,全部都清点清楚并整理成册,以备将来击退倭寇后重新开工复产。
赵骥还另外给负责主持搬迁工作的傅秋涛出了个主意,让他故意把周口油田的产量数据遗留在了炼油厂的办公楼里,只不过这份数据足足夸大了几十倍,就为引诱倭寇出钱出设备把油田给复产了。
周口油田之前用的是一套英国在缅甸淘汰下来的落后设备,如今的年产量不过万吨出头,只够倭寇海军的大和号战列舰出一趟海的,倭寇不一定肯为了这点产量就又出钱又出力地重新复产。
可如果要是有几十万吨的年产量,那倭寇就很难不动心啦!
鬼子之所以冒险对英美动手,最大动机无非就是眼热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赵骥估计倭寇得到这份记录着巨额产量的文件后,大概率会急不可耐地弄来新设备复产,说不定就连霍邱铁矿那里也会一并重开。
赵骥知道反正再有一年多时间倭寇也就该投降了,到时候白得一套最新的采油、炼油设备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无本买卖。
长江水路方面,赵骥把黄冈、鄂县流域作为了武汉的东线防御外围。
在这里交战的最大劣势就是倭寇可以得到海军的舰炮支援,没有专用岸防炮的独立师将会在火力上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搞不好就会重蹈国军当年在淞沪战场上的覆辙。
pS:岸防炮通常都是超大口径的加农炮,在射程和威力上远超陆军榴弹炮,只不过由于重量过大,只能在预设的固定炮位射击,无法伴随野战部队机动作战。
赵骥认真分析过在黄冈、鄂县流域作战的利弊,和淞沪会战不同的是,倭寇的大型重舰没办法进入长江作战,能投入到长江水面的只能是轻型舰艇,舰炮口径绝不会太大,再加上长江的宽度不比海面,如果独立师的陆上火炮运用得当的话,未必就不能一战。
兵力部署方面,赵骥决定以六纵、七纵扼守长江水路,新组建的八纵留守武汉作为全师预备队,北线平汉铁路上则集中起一到五纵作为决战主力。
政委傅秋涛则率领六个独立旅防御大别山,这里是独立师最后的核心腹地,绝对不容有失,万一作战失利的话,那残余部队至少还能有个去处。
一切部署妥当后,整个鄂豫皖边区军民和独立师各部就紧张地行动了起来,不仅如此,赵骥还派人以自己私人名义给周边的国军部队递去了消息提醒他们小心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