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本科:德育原理(2/2)

跨文化哲学比较与德育融合:开展跨文化哲学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对德育的独特影响。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例,儒家强调道德的内在修养与社会和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培养道德君子;佛教文化注重慈悲、智慧与解脱,其道德观念影响下的德育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与心灵的净化;基督教文化以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为核心教义,对西方德育在慈善、博爱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跨文化哲学比较,总结不同文化哲学在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上的异同,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德育融合,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包容与理解能力的个体。

(二)心理学基础的深化

道德发展理论的新进展:在介绍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阐述道德发展理论的新进展。如吉利根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判与补充,她提出关怀道德理论,认为女性在道德发展中更注重人际关系与关怀,丰富了对道德发展性别差异的认识。此外,当代心理学研究关注道德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如共情、内疚、羞愧等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激发与约束。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强的个体更易产生亲社会行为。教材应详细介绍这些新进展的实验依据、理论模型以及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如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促进其道德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的拓展应用:进一步拓展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除榜样示范作用,研究发现虚拟榜样(如电影、动漫中的角色)也能对学生道德学习产生影响。教材可分析虚拟榜样的特点与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虚拟榜样开展德育。同时,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并非简单模仿榜样行为,而是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思考、评价与整合。因此,德育中引导学生对榜样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至关重要。此外,自我效能感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相信自己能够做出道德行为,教师应通过鼓励、提供成功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自我效能感。

三、德育目标与内容扩充

(一)德育目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德育目标的分层与分类细化:在阐述德育目标确定依据基础上,对德育目标进行分层与分类细化。从纵向分层看,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进一步细分德育目标。例如,小学低年级侧重基本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养成,如遵守纪律、礼貌待人;小学高年级逐渐培养集体意识与社会公德;初中阶段注重道德认知深化与道德判断能力提升;高中阶段则加强道德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从横向分类看,将德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如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情感目标,如培养道德情感体验,如正义感、同情心;行为目标,明确道德行为标准与要求,以及意志目标,增强学生克服道德行为困难的意志力。通过这种细化,使德育目标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德育目标拓展: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德育目标需拓展以适应新需求。在多元文化社会,培养文化包容与多元价值观理解能力成为重要德育目标,学生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学会在多元价值冲突中做出合理判断。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道德与网络素养教育目标凸显,教导学生正确获取、传播与使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影响,保护个人隐私。此外,在老龄化社会,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意识,以及在老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促进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纳入德育目标范畴。

(二)德育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新兴德育内容的深入探讨:对新兴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详细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问题,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介绍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教育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危害,培养其网络自律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的自然属性,更注重生命的社会与精神层面。教材可深入阐述生命教育在培养学生生命尊重、生命价值理解以及应对生命挫折能力方面的内容与方法。例如,通过生命故事分享、生命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此外,对科技伦理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分析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伦理准则与教育要点。

德育内容的整合与融合教育:强调德育内容的整合,避免各部分内容孤立。例如,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如“爱国”主题,从道德层面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与忠诚品质,从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从政治层面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同,从法制层面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倡导融合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在艺术教学中,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感。通过这种整合与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系统性。

四、德育方法与途径丰富

(一)德育方法的创新与综合运用

基于新技术的德育方法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介绍基于新技术的德育方法创新。利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德育情境,如模拟历史上的道德事件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冲突与选择,增强道德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网络言论等,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状况,为个性化德育提供依据。例如,分析学生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互动行为,发现其道德认知与行为倾向,从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此外,人工智能辅助德育,如智能辅导系统可根据学生道德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反馈,智能聊天机器人能与学生进行道德话题交流,引导其思考。教材应详细阐述这些新技术支持的德育方法的原理、实施步骤、优势与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

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策略:强调在德育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运用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国家发展成就等,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意义;然后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榜样示范法与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榜样力量,并通过撰写观后感、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与行为。同时,营造爱国主义文化氛围,运用情感陶冶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材应提供丰富的德育情境案例,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有机组合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

(二)德育途径的拓展与协同

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在学校教育中,拓展德育途径。除学科教学、团队活动等常规途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校园网站、社交媒体群组等发布道德教育内容,开展线上主题讨论、道德评选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此外,开设德育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如地方历史文化与道德传承课程。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德育途径,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共同关注学生道德成长;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建设项目,如社区环保行动、关爱弱势群体活动等,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德育资源共享与协同。

社会德育途径的丰富与整合:社会德育途径不断丰富,大众传媒在德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材应分析不同媒体形式,如电视、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在传播道德观念方面的特点与影响。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体信息,提高媒体素养,辨别不良道德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平台开展正面德育宣传,如制作优秀道德教育短视频、网络公益广告等。此外,社会组织与企业也可成为德育重要力量。例如,公益组织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项目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道德实践的机会。教材应探讨如何整合这些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五、教材辅助内容优化

(一)丰富案例与实践指导

多样化案例呈现与深度分析:在教材各章节增加丰富多样的案例,包括正面与反面案例、国内与国外案例、不同教育阶段与场景案例。案例形式可包括文字描述、图片、视频等。例如,在介绍网络道德教育时,插入网络暴力事件视频案例,分析事件经过、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在讲解榜样示范法时,展示国内外不同领域道德楷模的图片与事迹介绍。每个案例后设置多角度思考问题与深度分析,不仅分析案例中德育方法的应用效果、存在问题,还探讨如何改进与优化。例如,针对某学校开展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活动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与收获如何,以及如何根据反馈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深度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德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指导与操作流程细化:在教材中设置专门的实践指导板块,针对不同德育方法与途径,提供详细的实践指导与操作流程。例如,在指导开展角色扮演式德育活动时,从活动主题确定、角色分配、场景设置、活动开展到总结评价,每个步骤都给出具体操作建议与注意事项。对于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制作吸引人的德育内容、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及效果评估等操作流程。同时,提供实践案例模板,如德育活动方案模板、德育课程教学设计模板等,让学生能够参照模板进行实践方案设计。通过这些细化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二)拓展阅读与研究引导

推荐阅读资源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在每章末尾推荐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源,实现多元化与针对性结合。推荐资源包括经典德育着作,如《论语》《理想国》《道德情操论》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传统德育思想。同时,推荐当代德育研究前沿期刊论文,如《教育研究》《中国德育》等杂志上关于新兴德育问题的研究文章,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此外,推荐相关政策文件,如国家发布的德育工作指导意见、教育改革方案等,使学生了解国家德育政策导向。针对不同知识点,推荐针对性阅读材料,如学习德育心理学基础时,推荐相关心理学研究专着与论文。同时,提供阅读指导,如如何提取文献核心观点、如何进行文献综述撰写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

研究课题与方法引导的进阶性:针对每章内容提出具有进阶性的研究课题,从基础描述性课题到深入探究性课题。例如,在学习德育方法后,基础课题可以是“某德育方法在特定学校的应用现状调查”,进阶课题可以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新型德育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在研究方法引导方面,系统介绍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基础方法到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高阶方法的应用步骤、适用范围与数据处理技巧。同时,提供研究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德育问题,如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某种新德育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流程。通过这种进阶性引导,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兴趣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德育领域的未知问题。

在本科生的学术体系里,《德育原理》绝非孤立存在,它与教育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相辅相成的联系。《德育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为教育实践中的道德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科学的方法指导;而教育实践则是《德育原理》理论的试验田和发展源泉,为课程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和动力。深入剖析二者关系,对于提升道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原理》对教育实践的引领作用

(一)提供理论基石,明确德育方向

阐释德育本质,奠定实践根基:《德育原理》课程深入解读德育的基本概念,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元视角剖析德育本质。通过追溯德育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如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与西方古希腊德育理念的差异,让学生理解德育不仅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塑造个体品德、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复杂活动。这种对德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为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教育者在实践中能够明确德育的核心任务,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避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在理解德育本质的基础上,教育者会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道德条文的背诵,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原则,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梳理历史脉络,指引实践方向:系统梳理德育的历史演进,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展示德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变化。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教育者可以汲取前人的德育智慧,了解德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例如,了解到近现代德育随着社会变革不断调整内容和方法,从注重封建礼教到强调民主、科学、法治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教育者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就能顺应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网络道德、环境道德、科技伦理等新兴内容融入德育工作,使德育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依托理论基础,优化德育实践

哲学基础引领德育理念:《德育原理》揭示了德育深厚的哲学根源,不同哲学流派为德育提供了各异的理念和方法。儒家哲学倡导的“仁爱”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启示教育者在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西方功利主义哲学关注行为结果的功利性,提醒教育者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教育者依据这些哲学理念,在实践中可以构建不同的德育模式。例如,基于儒家思想,开展以“仁爱”为主题的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运用功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从社会整体效益角度评判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

心理学基础助力德育实施:心理学为德育提供了关于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让教育者明白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基于这些理论,教育者在实践中可以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采用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榜样示范,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道德认知;对于自律道德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则引导他们进行道德讨论和反思,培养其道德判断和自主决策能力。此外,心理学研究强调道德情感和自我效能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教育者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德育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行为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强化道德行为。

(三)指导目标内容,提升德育实效

精准确定目标,增强实践针对性:《德育原理》详细阐述了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包括社会发展需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教育者依据这些依据,结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实际情况,能够精准确定德育目标。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成为重要的德育目标。教育者根据这一目标,设计相关的德育活动,如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道德辩论会等,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碰撞中学会理性思考和判断,增强德育实践的针对性。明确的德育目标为教育者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方向,使德育活动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合理更新内容,提高实践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变迁,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德育原理》及时将新兴德育内容纳入其中,如网络道德、生命教育、科技伦理等。教育者学习这些内容后,能够将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德育实践的适应性。在网络普及的时代,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讨论网络热点道德事件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道德自律能力。同时,《德育原理》强调德育内容的整合与融合,教育者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四)教授方法途径,丰富德育手段

创新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原理》介绍了多种德育方法,并强调在实践中创新运用。基于新技术的德育方法,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德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冲突与选择,增强道德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道德行为数据,为个性化德育提供依据。教育者掌握这些创新方法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上的道德事件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原则的重要性;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为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道德指导,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同时,传统德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将说服教育法与现代媒体手段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动画等形式传递道德观念,提高说服效果。

拓展德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课程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的协同作用,为教育者拓展德育途径提供了思路。在学校层面,除了学科教学和常规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德育平台;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道德品质。在家庭层面,教育者通过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平台等方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在社会层面,引导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建设项目、关注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通过拓展德育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全方位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教育实践对《德育原理》的反哺作用

(一)提供应用场景,检验理论有效性

课堂内外实践,验证德育方法:教育实践为《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运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行为变化,检验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时,通过讲述诚实守信的榜样故事(榜样示范法),观察学生是否受到触动,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表现出更多的诚信行为。如果学生对榜样故事反应积极,且在行为上有所改进,说明榜样示范法在该情境下具有一定效果;反之,则需要反思故事的选择是否恰当、讲解方式是否合理等问题,从而对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教育者运用实际锻炼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习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德育方法。

学校家庭社会,考察德育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重要场所,教育实践在这些场所中考察《德育原理》所倡导的德育途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观察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道德素养提升情况。例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道德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观察学生在文化节前后行为规范、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变化,以评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途径的效果。在家庭中,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庭德育的实施情况,如家长是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道德表现如何,从而考察家庭德育途径的有效性。在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如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是否发生积极改变,以此检验社会德育途径的作用。通过在不同场景下的考察,为《德育原理》中德育途径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二)反馈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发展

德育新问题,引发理论思考: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新的德育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失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等。这些问题反馈到《德育原理》领域,引发理论工作者的深入思考。例如,针对网络欺凌现象,理论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在《德育原理》的框架下,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可能会探讨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积极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德育原理》在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实践新需求,促进理论完善:教育实践对德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如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需求促使《德育原理》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例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实践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合作能力。《德育原理》相应地加强对全球伦理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内容,为教育者在实践中开展此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教育实践对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论工作者通过研究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不断丰富和创新德育方法理论,使《德育原理》更好地适应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

(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程教学

生动实践案例,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能极大地激发本科生对《德育原理》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某学校通过开展“道德银行”活动,将学生的道德行为量化为“道德积分”,用于兑换学习用品或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这种新颖且有效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原理》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动力。又如,讲述某地区在德育改革中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的失败案例,引发学生对德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生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德育原理》知识对未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实践需求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教育实践对德育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提供了方向。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德育人才的需求增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德育项目策划与实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德育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将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社会热点德育问题等纳入教学,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性思维。通过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使《德育原理》课程更好地满足教育实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德育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提升德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德育原理》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德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合理设计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实践则为理论应用提供了检验和改进的机会,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优化德育过程,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教育者依据《德育原理》中关于德育目标分层分类的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并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方案,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推动德育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变革

二者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德育的创新发展,使德育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德育原理》的理论创新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如基于新技术的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内容的更新等,促使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德育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尝试,如网络德育平台的建设、跨学科德育课程的开发等,又为《德育原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和新素材,推动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例如,教育实践中发现网络德育平台在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信息管理和引导等问题。这些实践经验反馈到理论研究中,促使研究者深入探讨网络德育的理论基础、模式构建和方法优化,进一步推动网络德育理论的发展,从而使德育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变革。

综上所述,本科生课程《德育原理》与教育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方法指导,教育实践则为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现实依据与动力。这种紧密关系对于提升德育质量、推动德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笔下文学 . www.s6088.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