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造船第一定律说即使当天只钉入一颗铆钉,也强过记录十次风浪大小。这是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在实际中,不要总是去关注那些困难和问题,也就是不要总是记录风浪大小,而是要去行动,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事情,只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像钉入一颗铆钉,长期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大的成果。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目标很遥远,任务很艰巨,但只要每天都朝着目标前进一小步,最终是可以实现目标的。
学生:逆向可视化技巧我也有点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用红色标注“未完成”,还要写明那些内容呢?
大师:逆向可视化技巧用红色标注“未完成”,是为了让你更直观地看到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而写明“该任务阻碍了哪个战略节点”,是让你清楚这个未完成的任务对整体战略的影响,这样你就能更重视它。“明日可尝试的替代路径”则是让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因为一个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续的工作。比如你有一个任务未完成,它可能阻碍了你完成某个战略节点的目标,那你就要想办法在第二天尝试其他路径来完成这个任务或者绕过这个问题。
学生:能量热力图绘制听起来很有意思,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大师:能量热力图绘制就是每月生成情绪波动曲线,标记高产出时段。你可以通过记录每天的能量状态,比如“燃料”“风暴”“晴空”,然后在一个月结束时,分析这些记录,生成情绪波动曲线。通过观察曲线,你可以找到自己高产出的时段,也就是情绪和能量状态都比较好,工作效率高的时段。然后逐步将核心任务迁移至个人生物钟高峰,这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能量。
学生:大师,心理转化机制这部分,愧疚感怎么就能转化为责任感呢?
大师:当你记录“今日甲板”时,实际上是在进行认知重评。把“家人的支持”看作“建造团队的物资补给”,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家人的支持是你前进的动力和资源。原本因为觉得辜负家人支持而产生的愧疚感,就会转化为对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你会想着要好好利用这些“物资补给”,建造好自己的“船”,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学生:那焦虑转化为预警系统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大师:“风暴预警”模块的作用就在于此。当你感到焦虑时,把这种模糊的焦虑情绪具体化为“风暴预警”,比如你因为某个客户的问题而焦虑,就记录下来这个具体的问题,如“客户对产品价格不满意”。这样就把模糊的焦虑转化为了具体的风险点,当你看到这些具体的风险点时,就会触发理性应对机制,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陷入焦虑情绪中。
学生:挫败感转化为迭代素材我能理解一点,但还是想请大师再详细讲讲。
大师:所有未完成任务自动进入“船坞改进清单”,当你遇到挫败,比如某个任务没有完成时,不要只看到失败,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改进的机会。分析为什么这个任务没有完成,是因为资源不足、方法不对还是其他原因。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将其作为产品优化或者工作流程改进的数据源。比如你开发一个产品,某个功能没有按时完成,你就可以分析是技术问题还是需求不明确等原因,然后在后续的开发中进行改进,这样挫败感就转化为了推动你进步的素材。
学生:大师,实战案例里的这个创业者,他通过“造船日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我在实际使用中,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大师:在实际使用中,首先要坚持记录。就像“今夜行动”里说的,打开手机备忘录,立即创建自己的《造船日志》,记录今日至少1块“船板”,哪怕只是简单的阅读相关内容。然后设置每日21:00提醒,持续21天养成记录惯性。只有坚持记录,你才能从“造船日志”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不要生搬硬套。而且要定期回顾和总结,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学生:太感谢您了,大师,您的讲解让我对“造船日志”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我现在就去创建自己的“造船日志”,按照您说的去做。
大师:不用客气。希望你通过使用“造船日志”,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和情绪,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交流。
学生:好的,大师,再次感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