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的旨意迅速传遍了大明的各个角落。
各地的藩王们在接到旨意后,心中都泛起了波澜。
他们对于让子弟前往金陵军事学院学习一事,既感到期待,又有些拿不准主意。
一些藩王心中暗自思量:“陛下此举,究竟是何用意?是真心为培养人才,还是另有图谋?”
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弟被扣在金陵,成为人质,从而限制自己的行动。
然而,当他们得知燕王朱棣第一个响应,并且已经让朱高煦入学后,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
“连燕王都如此支持,看来陛下确实是真心为培养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也该积极响应,免得让陛下觉得我们心怀不轨。”
紧接着,湘王朱柏、宁王朱权等藩王也纷纷表态,愿意让子弟前往金陵军事学院学习。
这些藩王当初曾与燕王朱棣一同兵临金陵城下。
后来被朱允熥的智慧和魄力所折服,又参与了草原围剿之战,对朱允熥的信任和忠诚度较高。
湘王朱柏在王府中召集家人以及麾下将领,郑重地说道:“陛下此举,是为了我大明的未来。”
“我们作为藩王,理应支持。”
“本王决定让世子和你等前往金陵军事学院学习。”
世子也站出来说道:“父王放心,孩儿定会努力学习,不负陛下和父王的期望。”
由于没有朱允炆的削藩,所以湘王朱柏并没有自焚,而是生活的很不错。
就连孩子都有了,长子也已经几岁。
宁王朱权也在自己的封地内宣布:“陛下英明,这金陵军事学院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
“本王决定让你等前去学习。”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的黔宁王沐英长子,袭封西平侯的沐春也第一时间响应。
他在接到旨意后,立刻召集弟弟沐晟等人,说道:“陛下有旨,让藩王们的子弟前往金陵军事学院学习。”
“本王决定派你们前往,你们可愿意?”
沐晟等人齐声说道:“大哥放心,我们定会努力学习,为家族争光,为大明效力。”
沐春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好,你们到了金陵,要虚心学习。”
“记住,你们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我们沐家。”
就这样,各地的藩王们纷纷响应朱允熥的旨意,派遣子弟前往金陵军事学院学习。
各地藩王的世子、精心挑选出的将领,还有那些功勋之后,纷纷朝着金陵汇聚而来。
这等盛况,自开国以来还是头一遭。
金陵城内外,到处都能看到行色匆匆的队伍。
他们或骑着马,或乘坐着华丽的马车。
这些人身份各异,背景复杂。
藩王世子们自幼养尊处优,习惯了在各自的封地呼风唤雨。
将领们在沙场上摸爬滚打,有着一身的血性与傲气。
功勋之后们则背负着家族的荣耀与使命,个个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朱允熥深知,要将这些性格迥异、身份特殊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让他们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绝非易事。
于是,朱允熥特意下令,在金陵城外开辟出了一处宽敞且设施完备的地方,作为他们暂时的居所。
这片区域被高大的围墙环绕,围墙之上设有瞭望塔,有士兵日夜巡逻,确保安全。
入口处设有重重关卡,盘查严格,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
走进这片区域,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
房屋皆是按照统一的规格建造。
虽算不上奢华,但也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足以满足众人的居住需求。
在这片区域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朱允熥亲自题写的几个大字:“修身立德,报国为民”。
这八个字,既是对众人的期许,也是对他们的要求。
朱允熥希望,这些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能够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摒弃各自的偏见与傲气,共同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当众人陆续抵达这片区域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同的神情。
有的藩王世子看着周围略显朴素的环境,微微皱起了眉头,心中暗自嘀咕。
有的将领则兴奋地搓着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训练场一展身手。
而那些功勋之后们,则庄重地站在石碑前,默默凝视着上面的字,在心中立下了誓言。
朱棣还留在金陵没有走。
以往他镇守北方,警惕着草原的动向。
可如今,草原在朱允熥一系列英明决策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下,已然平定。
往日的烽火硝烟消散殆尽,只留下一片安宁祥和。
朱棣一下子没了往日的忙碌与目标,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朱允熥又没有给他新的明确交代,这让朱棣急切地想知道下一场仗何时打响,战场又会在何方。
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留在了金陵。
每日里,他在府邸中坐立不安。
时而望着北方的天空出神,时而在书房中翻阅兵书,可心思却全然不在书上。
满脑子都是即将到来的战事。
朱允熥自然也没忽视朱棣的这份急切与渴望。
他深知朱棣的能力与威望。
如今这些来自各地藩王的孩子、将领以及功勋之后齐聚金陵城外的这片区域。
虽说都是大明的精英,但个个都有着自己的脾气和背景,管理起来绝非易事。
而放眼整个大明,还真找不出比朱棣更合适的人选来管理他们。
于是,朱允熥一道旨意传到朱棣的府邸。
朱棣接到旨意后,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一扫之前的烦闷与无聊。
他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既能打发当下百无聊赖的时光,又能在这些“小崽子们”面前展现自己的威严与能力。
朱棣迅速换上一身威严的甲胄,骑上他那匹心爱的战马,带着几名亲信,赶往那片区域。
当朱棣抵达这片区域时,门口的守卫立刻行礼。
他大踏步走进区域内,扫视着周围。
只见那些藩王的孩子有的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好奇与不安。
将领们则站在一旁,神情严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功勋之后们则各自站在自己的庭院前,若有所思。
朱棣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从今日起,本王奉陛下旨意管理你们。”
“都给本王听好了,在这里,一切都要遵守规矩,不得闹事。”
“谁要是敢违反,本王绝不轻饶!”
他的声音在这片区域中回荡,那些原本还在交头接耳的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朱棣看着这些人,心中暗自思量,接下来的日子,可有得忙了。
朱允熥深知,这些来自各地藩王的孩子、将领以及功勋之后,还有已入校的朱高煦,他们虽身份不凡。
但要真正成为能为大明所用的栋梁之才,还需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打磨。
于是,他精心谋划,安排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并且钦点朱棣为首的教官。
朱棣接到朱允熥的这个安排,心中既感到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
荣幸的是,陛下对他的信任,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予他。
责任重大是因为,这些学员身份特殊,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期望,要让他们在三个月内脱胎换骨,绝非易事。
在这三个月的训练时光里,朱棣秉持朱允熥的旨意,为学员们量身打造了一套融合传统与现代、冷兵器与热兵器的全方位训练体系。
清晨的阳光洒在广袤的草原上,朱棣骑着一匹骏马,奔驰在训练场上,学员们紧随其后。
骑射训练是冷兵器训练的重要一环。
朱棣深知在战场上,精湛的骑射技术能让士兵在马背上灵活作战,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控马要稳,拉弓要狠,瞄准要准!”
朱棣大声喊道。
他亲自示范。
只见他双腿夹紧马腹,身体随着马的节奏起伏。
手中的弓如满月般拉开,利箭呼啸而出,精准地射中远处的靶心。
学员们纷纷效仿,一开始,不少人因为无法掌握好马的节奏,射箭偏离了目标。
但在朱棣的耐心指导下,他们逐渐找到了感觉,骑术和箭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训练场上,刀光剑影,学员们手持刀剑、长枪等兵器,两两相对,展开激烈的搏斗。
朱棣在一旁仔细观察,不时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出刀要快,收刀要稳,防守要严密!”
他大声提醒着学员们。
朱高煦在与一名藩王之子的较量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
他挥舞着手中的刀,攻势凌厉,对方也不甘示弱,奋力抵挡。
两人你来我往。
朱棣看着朱高煦的表现,微微点头,心中暗自赞许。
经过一次次的实战演练,学员们的兵器使用技巧越来越娴熟。
他们的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壮,意志更加坚定。
在热兵器训练区域,摆放着一排排崭新的火枪和机关枪。
朱棣站在这些武器前,神情严肃地说道:“这些热兵器是时代的产物,它们的威力远超传统冷兵器。”
“你们必须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他亲自拆解火枪和机关枪,向学员们讲解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装填弹药时要小心,扣动扳机时要果断。”
朱棣一边演示一边说道。学员们围在旁边,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提出问题。
他自从知道了火枪、机关枪和火炮的强大威力后也是抓紧时间学习。
如今,已经算是这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