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高等中学。
冬去春来,当是万物复苏之时。
裹得跟粽子似的木墩好奇打量周围,他随养父母而来,来到中学参观。今天是养父母家女儿入学之时,离开抗联部队之后,他被交给一户人家收养。
木墩有了新的名字,他随养父母的姓氏,对外宣称是远方亲戚的孩子。
新的名字、新的家庭、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不用忍受饥饿和奔波,同时也失去一切相熟的人和事物,儿童团内的好友同伴,部队的叔叔阿姨,战争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
“伟铭,这里就是姐姐的学校。”一位青年女学生牵着,向他介绍这里的一切事物。
听着陌生的姓名,木墩点点头,他有些不习惯这个名字。伟铭谐音为民,是抗联地下同志给他取的新名字,寓意抗联为国为民而战。
跟随养父母和姐姐,木墩走到中学校门,当看见学校大门插着的日军膏药旗和伪满旗帜后,木墩下意识身体颤抖,恐惧不已。
“怎么了?”养母发现孩子的异样。
木墩目中满是惊恐,经历过牢狱之灾,被抗联解救。木墩知道那旗帜是代表日伪军,代表无恶不作,很多部队上的叔叔死在敌人手里。
见木墩不肯入内,养父母以为他是怕生,只好由养父带领女儿进入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养母则带着木墩在校园外等待。在远离日伪军旗帜稍远距离后,木墩才勉强克服恐惧。
萧瑟寒风拂过,街面上有一群乞儿出现,手里拿着十几份报纸,挨个向路人推销。
木墩的手被养母紧紧握住,他看见那群卖报纸的报童,也许是为了让大人起恻隐之心,那群报童跑来,双脚用布条缠了一圈又一圈,不少乞儿的耳朵鼻子被冻掉。
“太太,买一份报纸吧。”
“可怜可怜买一份报纸吧。”
养母看向木墩,不久前刚被朋友送来的时候,他也和这群报童一样,瘦小的身躯布满伤痕。养母从暖袖内取出两个铜子,用温暖的大手抚摸木墩冻的红彤彤的小脸。
接过报纸,乞儿们千恩万谢,继续前往寻找下一个好心人。
“呀!”
养母发出惊呼,报纸角落上刊登一份新闻‘关东军少佐渡边仁永讨伐匪寇玉碎’,报纸用很大的篇幅对抗联进行口诛笔伐,同时将渡边仁永宣扬成为了‘伪满政府长治久安’而玉碎的英雄,伪满三江省政府发布讣告,追授对方勋章等等······
没多久,养父带着孩子办理完入学手续出来,他们待会儿要去政府给木墩办理证件,去给他物色学校。
养母将报纸递给父女两人:“看看报纸,日本人在汤原吃了大亏,被抗联打死一个少佐,都上报纸了。”
“怕是路边小报瞎编的,有些报纸是抗日分子参与的,少不了阴阳怪气日本人。”养父说。
“真厉害!”
那名少女抢过报纸,惊讶一声。
报纸的确是路边不知名的小报,日伪把控的报社很少对前线被击毙的军官如此大书特书,只有心系家国的某些小报社,才会如此另辟蹊径宣传抗日成果,让日伪特务机构抓不住把柄。
倾听大人们的谈话,木墩眼神忽然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