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元朝的统治民族,地位最高,享有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有特殊待遇。
例如,在官员选拔上,蒙古人更容易担任高级官职,在科举考试中也有一定的优待政策。
第二等是色目人。
指西域各族人和西夏人等,他们较早地被蒙古征服,在元朝政府中也受到一定的重用,常被任命为各种官职,协助蒙古人统治,许多色目商人活跃于元朝的商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第三等是汉人。
主要指原金朝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以及契丹、女真等族。他们的地位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
虽然汉人在元朝人口中占大多数,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较多限制,如在地方政府中,汉人官员的权力往往受到蒙古人和色目人官员的制约。
第四等是南人。
指原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他们是四等人中地位最低下的,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最为严重。在法律上,南人与其他等级的人犯罪量刑不同,南人常常受到更重的处罚,在经济上,南人承担着较重的赋税和徭役。
看上去和种姓制度差不多。
......
“暴元那是胡虏乱政!”
朱元璋拍案而起,震得铜鹤烛台火苗乱颤。
“匠户世代困在工坊,军户老死在边陲,盐户连晒盐都得按祖宗规矩,这般铁桶似的户籍,比那印度少几分血腥,却多了百年沉疴!”
“朕之所以编定《大明律》,既要明尊卑,更要留活路。哪像这等鬼规矩,生生把人捆成庙里的泥胎!”
“陛下明察。”
刘伯温道:“世祖忽必烈初定匠户时,确有‘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之令。可匠户子孙若有巧思,想改良织机或铸剑之术,反要遭工部掣肘。”
“掣肘?” 朱元璋抓起案头刚完工的火铳模型,铜铁凉意沁入手心。
“朕让工部设宝源局,招募天下巧匠,许以‘匠师’官衔,元人倒好,把能工巧匠当牲口圈养,难怪火器铸造百年无进!”
“陛下圣明,我华夏向来是能者居之,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施展才华。”
刘伯温笑道。
“陛下改匠籍为轮班制,又设‘考工院’赏新技,正是破了元人百年死局。”
“而像印度,蒙元这等制度之下,民心思变却无出路,一旦爆发,必将是天翻地覆,就像当年黄巢起义一样。”
“是啊。”
朱元璋认同道:“当年黄巢揭竿,不就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把天下寒士逼得没了活路,李唐江山这才摇摇欲坠。”
“若非黄巢来这么一下子,怕是我华夏也会实行这种种姓制度。”
朱元璋摇了摇头,随即道。
“如此牢笼般的制度,想来这印度百姓也会揭竿而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