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0章 未来期望(1/2)

正德十四年春,苏州。

济世堂前院人声鼎沸,这是新一届医者考核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医者齐聚于此,等待着人生的重要时刻。

思雨站在主考官的位置上,目光扫过生生的小姑娘,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医。

\"开始吧。\"她轻声说。

考场分为四个区域:望诊区、问诊区、切诊区和医案分析区。这是沈明轩创立的\"四诊合一\"考核制度,如今已经成为天下医者的标准。

一位年轻考生正在望诊区仔细观察病人。他取出一个精巧的望眼镜,那是最新改良的医具,融合了西方光学和东方工艺。

\"这位病人,\"年轻人说出自己的判断,\"面色晦暗,眼神涣散,加上舌苔的特征,应该是肝郁气滞......\"

思雨在考核表上做着记录。这种新式的考核表格,也是父亲当年创制的,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医馆。

\"下一位。\"思雨的声音清晰地传遍考场。

一位来自云南的苗族医者走上前来。他身着传统服饰,但使用的却是济世堂统一配发的医具。这正是白衣堂\"互通中外,融合南北\"的成果。

\"请看这个病案。\"思雨递过一份记录,\"说说你的见解。\"

苗医仔细阅读后说道:\"这是一个综合性病案。从症状来看,需要结合汉医理论和苗医经验。我建议......\"

听着他娓娓道来的分析,思雨想起了父亲当年的话:\"医道无界,术有万千,但救人之心,天下一理。\"

考场另一边,张若兰正在考核女医区。这是她特别坚持设立的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记住,\"张若兰对着一群年轻女医者说,\"你们不仅要学习医术,更要继承一种精神。当年济世堂创立女医制度时,面临了多少质疑和阻碍,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她的目光掠过考场,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那是白衣堂第一批女医的弟子,如今也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者。

正在这时,一阵喧哗从药房方向传来。原来是葡萄牙商人送来了一批新式医具,其中包括改良后的显微镜和手术器械。

\"东方的医术确实令人惊叹。\"葡萄牙商人戈麦斯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们的医生正在研究你们的针灸之术。\"

思雨微笑接过新到的医具。这些年来,济世堂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将中医药推广到海外。现在的白衣堂,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堂。

\"这是最新改良的手术刀,\"戈麦斯介绍道,\"根据你们的建议,刀刃的弧度做了调整,更适合中国医者的使用习惯。\"

张若兰走过来,看着这些凝聚中西智慧的医具,想起了当年沈明轩的预言:\"总有一天,东西方医学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正说着,一队来自倭国的医者走进济世堂。他们是专程来学习新式医术的。自从去年济世堂的医书传入倭国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医者前来求学。

\"请看,\"一位倭国医者恭敬地展示他们带来的医书,\"这是我们根据贵堂医术编撰的新着。\"

思雨翻开医书,发现其中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倭国本土经验。这正是她父亲一直提倡的\"医道互通\"理念的体现。

\"医术无国界,\"她用父亲常说的话回应,\"我们欢迎各国医者来此交流。\"

午后的阳光洒在济世堂的后院,那里是新建的医学堂。一群年轻学子正在认真听课,讲台上是王平的儿子王志,如今已是济世堂的主要教习。

\"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王志正在讲解《济世医训》,这是沈明轩晚年编撰的医学教材,\"就像我们的先贤所说:'悬壶济世,不辞辛苦;救死扶伤,无问贵贱。'\"

思雨站在课堂外,听着这熟悉的话语,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这些年来,济世堂已经培养了数千名医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继续着医道传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s6088.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