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2章 看《渴望》了吗?(二合一)(2/2)

嗡!

屋内一片吵嚷。

“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王沪生不是好东西!”

“坏!”

“也不是坏,顶多是自私,凉薄。”

“凉个粑粑,丫就一火坑,刘慧芳自个愿意跳!”

“哎呦,看的我这心口疼,真的是太窝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么”

一集结束,众人并未散去,又争论了好长时间,才心满意足的回家睡觉。

这段时间以来,大伙的作息都在变化,下班,吃晚饭,有聚会的不去了,好溜达的也早早回来,八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渴望》,看完以后,一群人聚在一块,讨论着《渴望》的剧情。

播出十几集后,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剧开始显现威力。

俨然已经有前世的风采,当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

就在《渴望》渐渐红遍大江南北之时,六月也如约而至。

被夜色笼罩的街道上,两个警察正在在片儿区巡逻。

尽管严打了以后,社会治安环境大大好转,但小偷小摸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特别是到了晚上,是盗窃案件的高发阶段,这块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点关照的地方。

只不过这一路走下来,怎么走怎么不对,四下人迹罕见,半天都看不见一个人影。

“你发现没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从咱俩出来到现在,我就瞧见一个能喘气儿的。”

“妈的真不习惯,光溜溜跟鬼城一样……哎,那不是老周家饭馆么,以往这个点儿,就数他的饭馆最热闹,时不时就接到邻居的举报,说是扰民,怎么今儿却没听到什么大动静呢”

“咱们过去看看,别是出了什么意外。”

俩人凑过去,就见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边扇风,边打哈欠。

“老李,你这是怎么回事生意怎么这么淡”

“哟,你们值夜啊……”

老板很是无奈:“还不是《渴望》给闹的,大家伙都在家看电视,哪还有心思跑出来吃饭喝酒啊。”接着扫视了一圈,视线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轮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们有说有笑。

“是《渴望》啊!”

“这电视剧我也看过,特别是我媳妇儿,天天跟疯了似的,逮谁跟谁骂王沪生。”

“可不是嘛,我妈、我媳妇儿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抢电视,不听话就双打,一边打,一边还骂王沪生,简直是把气都撒在他头上了。”

“哟,那你回去不变仨人了”

“陪着看呗,看看或许还挺好呢。”

警察见饭馆一切无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时留点神啊!”

“嗨,您甭担心,小偷都特么搁家看电视呢!”

老周不以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这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可听说了,上头非常重视,说最近治安状况非常好,很大程度因为这《渴望》电视剧。”

“哟,那上头肯定会表示表示,发个奖状什么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亲嘛。”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硕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听听,听听,咱们的《渴望》火到小偷为了追剧,都顾不上偷了!”

“的确有这么回事。”

石铁生笑了笑,据郑小龙的来电说,收视率高达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给燕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及他们工作室分别颁发“维护社会治安奖”的锦旗。

“竟还有我们的份儿。”

方言挑了挑眉,颇为意外。

“那必须有咱们的一份,若非不是咱们攒出来的剧本,又怎么能让郑小龙他们拍出来呢!”

余桦说,颁奖地点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颁完奖以后,还会举办有关《渴望》电视剧的座谈会。

“燕京台这回要邀请全国各地的兄弟电视单位来京,借着分享《渴望》制作经验的机会,好好地出一出风头。”石铁生说,鲁晓威,乃至燕京台台长,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够参加座谈会。

“我就不去了吧,否则岂不是喧宾夺主,抢了燕京台的风头”

方言半开玩笑道。

“怎么会呢,这回的座谈会要是少了您,那这档次和风头只会大打折扣。”

王硕说的这话,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说的。

石铁生点头说,“你必须得去,群龙不能无首,你这《渴望》的总编剧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虑了一番,最终答应了下来,然而前脚刚同意,后脚耳畔边又传来余桦的声音:

“另外,方老师,最近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媒体的电话,都想找我们做个有关《渴望》的专访。”

“这些媒体帮了我们不少忙,在《渴望》开播之前,就积极主动地帮着宣传……”

石铁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情我们必须还。”

方言环顾四周,做下决定。

饶是众人做好了准备,但媒体的热情程度还是超乎他们的预料。

单单是《燕京晚报》,就用了三个版来介绍《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一样,《渴望》传达的是理想化企盼。每个观众对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中人物随着观众的思想和感情会形成不同的渴望,从而找到共鸣。

——编剧石铁生谈《渴望》热。”

“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但也有观众质疑:我就不信有刘慧芳这种人!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好人鲁小威坦然回应:‘刘慧芳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为一个模式就错了,因为《渴望》想歌颂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监制兼总编剧方言谈《渴望》。”

“为节省剧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赶上天气寒冷,却正好拍夏天戏,摄影棚内没有暖气,剧组给每人发了一个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红泡。

——《渴望》诞生记。”

紧跟着,整个首都文艺圈也搭上班车,无《渴望》不谈,谈必及《渴望》。

@笔下文学 . www.s6088.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