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思汗城,坐落在天山北脉间,滨临亦息渴儿湖(尹塞克湖),是黑汗国在东南境内最大的一座城池地,也是前往其首都八刺杀衮的必经之地,和拔达岭一样,是必须要攻克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汉军,黑汗国在巴尔思汗做了最后的努力,集中了国内所有仅剩的精锐军队,并大肆征召突骑施等蛮部以及狂热的ysl信徒,合兵四万余人,由阿里木萨大汉亲自率领,意图阻止汉军东进。口号喊得很讲究,保卫巴尔思汗,保卫国民,保卫黑汗,保卫圣教......
鉴于过去数次与汉军的交锋,黑汗军也彻底醒悟过来,打守城战,即便人数再多,也难取胜,保守作战,就是放弃主动,任由汉军那些战争利器发挥。
相反,他们最擅长的本就是骑兵作战,而汉军的战力虽强,但野外作战,他们未必没有胜算。就过去的交手经验来看,黑汗军对汉军造成的杀伤,除了龟兹血战之外,大部分还就是在小规模的野战中取得的。
而汉军所倚仗的那些战争利器,威力固然巨大,但大多笨重,转移不便,这也是他们的机会。亮明刀枪,正面作战,难以取胜,那便搞迂回,搞侧袭,而战术核心就在于弃守出击,把握战场主动。
于是,在巴尔思汗城东,汉黑两军爆发了一场自两国交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攻战。刘旻等汉军将帅原本以为,打巴尔思汗城,又是一次攻坚战役,没曾想敌军竟主动出击,那是不忧反喜。
毕竟,即便汉军善攻,也不是那么喜欢打攻城战的,他们同样喜欢歼敌于野外。而汉军在野战中的铁壁防守,同样是强项。
只是,战事的展开,还是出乎刘旻等人的意料,黑汗军虽然主动进攻,但并不莽干,绝不主动冲击汉军严密的军阵。
汉军守,他们就骚扰,汉军攻,他们则退,而只要汉军无法完全保持严密的防御阵势,他们便发起勐攻,悍不畏死,不惜伤亡地拼命。
在黑汗军这样的战法下,汉军不得不采取了几次对攻,意图正面击溃敌军,但是在“卫国卫教”的宣传下,黑汗军骨头硬到了极点,就是以命换命,他们毕竟主场作战,且人多,汉军远征,纯拼消耗,即便死伤少些,久而久之,也是不足取的。
在经过大小十二次战斗后,汉军伤亡三千余人,即便黑汗人死伤更多,判断局势后,刘旻终是放弃了直接击溃正面敌军的打算,采取战略性后撤。
黑汗军见自己的战法取得了效果,便变得不依不饶,紧跟着粘了上来,想要反击,彻底击败入侵的汉军。这可惹怒了汉军,一场反击战,力挫追击的黑汗军。
小败一场,也只是打击到了黑汗军的锐气,而在交战中,黑汗人再度发现了汉军的一处弱点,那便是于阗军队。与那些整装齐备的汉军相比,于阗军就是彻底的软柿子了。
因此,当黑汗军把目标转向于阗人之后,迅速取得了成效。那些本就是被强行绑上汉军战车的于阗人,哪里能挡得住黑汗人悍不畏死的冲击,他们从征,本就只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让他们在黑汗人的国境与其拼命,也实在做不到。
于阗人被击败,汉军自然不可能不受影响,而由于于阗人的溃败,导致了刘旻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失利,不得不再度后撤,边打边撤,足足退了上百里,一直退到亦息渴儿湖东边,方才稳住阵脚。
这个时候,来路已然被黑汗军阻断,汉军竟成困兽,被逼在盆地之中,局势一下子恶劣起来,有覆没之危。
黑汗军则看到了消灭汉军的机会,不肯放过这来之不易的战机,只经过简单的休整,便再度压迫上去,面对此局,刘旻果断收缩防御。
而面对汉军的军阵,黑汗人也实在啃不下来,战事再度陷入僵持,并且一直到入秋。几番攻打不果,黑汗人也从狂喜中冷静下来,变得聪明起来。
不再想着一口吞下汉军,而是采取围困战法,封山锁道,阻止安西可能的援军。毕竟,时间在流逝,汉军的士气在衰落,粮秣在消耗,若无援应,危险只会一天一天加剧。
不得不说,巴尔思汗一战,是刘旻从军以来,经历的最危险、压力最大的一仗,甚至要超过当年随杨业远征漠北。那时候,他只是一名将军,这一次,他是统帅,要为麾下的将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