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康宗篇8 侯府键政(1/2)

在垂拱殿内外宫人低眉屈腰、谨小慎微的恭送下,慕容太后快步走出,脚步匆匆,行走带风,丝毫不见平日里母仪天下之风姿。

只需看面上气势便知,太后震怒了,而发怒的原因,显然是针对皇帝刘文澎的。

起因倒也不复杂,鉴于王玄真出镇山阳留下的都察使职之争,迁延已久,未有定论。朝中各派势力争夺,冲突愈剧,近来已到相互攻讦、中伤的地步。

眼见人心混乱,朝局不稳,慕容太后对此“痛心疾首”,于是灵感一来,无法再安居慈明殿,前来寻皇帝,向他推荐一个合适的都察使人选。

而这个合适的人选,正是回京述职的川东道都指挥使慕容德琛。曾经显赫无比,并且持续享受荣华的慕容一族,在过去的一年内,至少在朝廷中枢层面,是受到打压的。

“移宫案”既是这种打压的开端,也是高潮,以鲁王刘暧为代表地宗室,以尚书令张齐贤为代表的辅臣,他们联合起来,最基本的诉求就是阻止慕容太后无端干政。

同时,还有那么一批在大汉帝国体制内掌握着不小话语权的功臣勋贵,他们或者对慕容太后粗暴干政的举动感到排斥与不安,或者就是单纯地不想看到慕容氏在朝廷一家独大,虽少言语,但暗中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对慕容氏的压制。

当然,这种限制也是有极限了,除非帝座上坐着的不是流着一半慕容氏血脉的刘文澎。因此,虽然在帝国中枢,慕容氏被死死地压制住了,但在全国范围,在帝国军政里外,慕容氏子弟、亲戚、旧部、门生依旧充斥其中。

要知道,仅仅先卫公慕容延钊便有子女十余人,即便不是所有人都有慕容德丰的见识与才干,这么多年下来了,在世者在各地依旧不乏道司州府级别的任命,其中还不乏实权重职。

对慕容氏打压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当代卫公慕容惟贞(慕容延钊嫡孙,二代卫公慕容德业嫡长子)便被排斥在朝廷外,任凤翔知府。

而对于这种现状与局面,慕容太后是深恨之。不过,经过一年以来的挫折教训,慕容太后倒也不似平康元年那般急躁,多了一丝稳重。

这份稳重则表现在慕容太后对朝局的要求上,她已经从慕容氏独掌大权,降低到政事堂中有一席,此前慕容德丰的位置,正好由慕容德琛这个血脉兄弟补上。

当然,慕容太后也是看准了朝局变化,依旧皇帝亲政的趋势,依平康三年初大汉中枢的权力角逐与各种拉扯现状,只要他们母子齐心,皇帝降诏,那是大概率能成的事情。

然而,最让慕容太后意想不到是,她的盘算,首先在皇帝刘文澎这里就落了空。

总结得来讲,就是刘文澎拒绝了太后的要求,甚至还向她卖起了委屈,说朝中大权仍掌握在皇叔与张相公等人手中,他好不容易才有起色,不便妄动,破坏了“大好”局面云云。

并且让太后稍安,说他对慕容德琛这个国舅也很欣赏、信任,等他彻底亲政后,一定重用。

可以想见的,皇帝这番说辞,并不能说服太后,母子俩甚至在垂拱殿起了争执。事实上证明,太后对朝廷能施加多少的影响,除了外戚之外,主要通过皇帝,而当皇帝不配合时,她也是没有太多办法的。说到底,至少在平康时代的大汉帝国,根本不具备“临朝称制”的条件。

这一次,皇帝刘文澎显然是彻底惹恼了慕容太后,愤怒之余,自是难免伤心。她觉得,刘文澎太不体谅她这个母亲,她可是一心为儿着想,儿却不与她一条心

太后走后,垂拱殿的气氛更加压抑了,一干侍者深埋着脑袋,大气也不敢喘一下,皇帝刘文澎依旧在一方图盘上摆弄着兵棋,但明显漫不经心的,最后以踹飞棋标,掀翻图盘而告终。

显然,拒绝太后对于皇帝来说,同样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至于刘文澎拒绝太后的理由,则主要从两点出发,一是经过前面两年的诸多是非,刘文澎已经不太信任太后的建议,甚至有些厌烦她的“折腾”;

二则是,刘文澎既不满诸辅当国,压制他作为皇帝的正当权力,同样也不喜欢头上有个婆婆妈妈对他耳提面命,干涉他的决策。

反倒是,对于慕容德琛这个舅舅刘文澎并没有什么意见,甚至于此前在接见慕容德琛时,对他的戎马生涯很感兴趣,让他仔细禀报过去平乱打仗的故事

朝廷之中,有些事情的反应是很迅捷的,就比如慕容太后对都察使的位置动心思的消息传开后,中枢迅速达成了对个重要职位的任命。

其一是以慕容德琛任湖广巡检使,过去两年,在两湖穷僻地区,蛮乱发生的频率明显提高,平康二年冬,在澧、鼎、沅等州又发生蛮部暴乱,侵袭州县,官民不堪其扰,于是遣慕容德琛前往剿贼平乱,恢复治安。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针对太后提议慕容德琛为都察使的反击。

同时,历时两个多月的“都察使之争”经慕容太后这么一刺激,也终于落下帷幕,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最终摘得成果的,是一个从来没参与争夺的人:洛阳府尹向敏中。

向敏中是开宝十九年的进士,名次不算太高,进士科第十七名,在开宝时代,默默无闻,只是按部就班地任职做事。一直到雍熙时代,在太宗皇帝第一次北巡期间,时任忻州判官的向敏中上达天听,以其勤于政事、老成持重,得到太宗皇帝的欣赏。

雍熙时代是一个“勤政时代”,打着“勤政”标签,又进入皇帝的视野,向敏中自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基本就是三四年一个台阶,迅速地往上爬,等到雍熙十四年,便从京畿布政副使调任洛阳府尹,还是太宗钦点。

此番,朝中各派大佬争夺不果,最后都察使的位置落在他的头上,也算是时运使然了,这是一种平衡妥协的结果,至少没有让对手得意,同时,一个相对不那么强势的都察使,对大伙似乎也没有太大坏处。

同时,早点把都察使定下,也免得慈明殿那边不安分。然而,太后若执意插手朝政,朝廷上下万千机务,难道她还找不到机会吗,没有都察使,还有其他要职重权,除非把太后彻底软禁,但那终究是不现实的。

归根结底,还得看皇帝的态度。然而,就皇帝刘文澎近来,尤其是进入平康三年后的作为,大汉朝廷显然也很难真正稳平静下来。

一波平,一波起,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广阳侯府,后园,满园春色,风光无限。

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已经七十高龄的赵匡义踩着青草地,坐在一座假山下的石墩上,佝着老腰,目光慈爱的注视着远处,在那里,其孙赵允成正与侯府上养着的几名武师对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s6088.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