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自信能够避开荀子的察觉,在藏书楼中寻找他所需之物。
然而,荀子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现了他的踪迹。
荀子的行动,让林天联想到了一些事。
的确,他能够隐匿自己的身形,却无法遮蔽自然界万物所散发出的气息。
在极短的时间内,借助“九息服气”之术的推演,林天对改进敛息术有了初步的想法。
荀子并不知晓林天的心思,在听到林天的话后,也感到有些意外,“哦?你遇见过许多天人?”
林天并未隐瞒,“也不算多,只有两位,东皇太一和楚南公。”
“他们二人皆以力量著称,在洞察秋毫的能力上,确实不及荀子。”林天轻描淡写地评价了东皇太一和楚南公。
荀子听到这两个名字后,神色也微微一紧,他郑重地说:“之前伏念告诉我,阴阳家的掌教与我的学生韩非一同来到了儒家,不知是否是阴阳家的掌教林先生?”
说话间,他突然站起身,表现出对林天的敬意。
“林天,见过荀子!”
林天也向荀子行了一礼。
他之所以向荀子行礼,并非因为荀子的实力,论实力,荀子即便达到了天人的境界,即便发现了林天的存在,也不过如此。
林天若真想杀荀子,依然能够轻易做到。
他更尊敬的是荀子本人。
荀子沉声道:“林先生不必多礼,倒是林先生,作为阴阳家的掌教,为何行此隐秘之事?难道林先生想要了解伏念的选择,以便提前做出决策,对我儒家采取行动?”
荀子性格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也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那时他是天下闻名的辩论高手,
不仅诸子百家都曾被他批评过,就连儒家内部的许多派别,也先后遭到他的批评。
关键的是,那些人都无法反驳他,这也使得儒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极为崇高。
面对荀子的直接质问,林天并未动怒,嘴角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微笑:“儒家的存亡,从来不取决于我,而在于其自身!”
“荀子之前既然对伏念掌门说了那样的话,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
林天实际上比伏念和颜路早到一些,因此之前伏念和荀子之间的对话,他也算是全都听到了。
荀子沉默不语。
他当然明白儒家的兴衰,完全取决于自己。
这次秦王绕过齐王,直接向位于齐国的儒家掌门伏念下达诏书,就是为了迫使儒家表明立场。
如果伏念拒绝,将会招致秦王的不满。
或许短时间内儒家尚能安然无事,但若齐国一旦灭亡,广袤的天下将不再有儒家的立足之地,届时,儒家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秦国的一念之差。
同样,如果伏念接受了秦王的封赏,接受了那份诏书,一旦此事被世人知晓。
儒家在齐国将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
即使齐国与秦国关系良好,那也是过去的事,现在,山东六国已灭其五,仅剩的齐国,不可能仅凭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就能幸免于难。
说得直白一些,当前的形势已经迫使齐国和秦国站在了对立面。